万希玄是一位目前活跃于北京的香港跨界创作者,兼具艺术家、电子音乐制作人及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她于中央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学习,目前继续攻读硕士阶段的创作研究,在系统的学术背景支持下不断拓展跨媒介实践。她的艺术视角植根于香港后殖民语境中的青年经验,擅长以声音与自然物为媒介展开文化与感知的多重探讨。她与朋友Kousei共同创立的先锋厂牌NU-S3RVO伺服器,亦成为她理念延伸的实验平台。
艺术家 万希玄
过去两年间,NU-S3RVO一直活跃于北京地下文化场景,既将地下文化语境中的声音实践与身体表演引入高校学术空间,也将实验性的视听艺术展览植入地下俱乐部等替代空间,持续打破艺术、音乐与学术之间固有的界限,探索一条兼具思辨与感官张力的创作路径。
Part 01
古器物里遇见艺术DNA
万希玄的艺术基因,早在童年时就在古玩收藏的家庭环境里悄悄埋下。家里的古玩器物,那些被大自然打磨的太湖石、承载历史记忆的器物,让她自幼便习惯用感官去“阅读”这些物件:用手触摸纹路,用目光追溯痕迹,在每一道工艺与划痕中感受历史的重量。这种“耳濡目染”并非突然的顿悟,而是循序渐进地塑造了她的审美体系,对传统器物的关注,对“时间容器”的感知,成为其创作中始终萦绕的底色。
展开剩余92%《磐石》
其中,假山石与太湖石的意象尤为深刻。古人赏石,爱其“鬼斧神工” 的天然形态,赞其抽象之美能引发无限联想;即便人工雕琢,也始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认知在她心中扎根: 石头不仅是静止的物件,更是“活的存在”。它们在漫长岁月中悄然变化,承载着世代的精神寄托。正如她后来在作品中反复使用的太湖石,既是自然的象征,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她曾说,从不同角度看奇石能看出不同样貌,这种“似是而非”的特质,让她感受到“精神盘旋”的可能。就像古人通过赏石实现“卧游”,她也在石头的意象中找到了艺术表达的起点。
《磐石》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师从知名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的经历,让她对当代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传统器物的“旧”与当代艺术的“新”在她这里并非对立:前者让她学会尊重历史与文化根系,后者让她懂得用当代语言激活传统。这种融合在《磐石》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她以红色火成岩或变质岩为原型,将岩石赋予“血肉之躯”,以抽象形态模仿生物器官。把石头视为“有生命的存在”。这既是对古人格物精神的延续,也是用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构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2024年的互动动画《高山流水》同样源于万希玄对中国山水画“气韵”的痴迷。传统山水强调“卧游”,即通过画面的流动感引发精神遨游。而她发现,山水的峦峰形态与声音波形存在隐秘的同构性。于是,她以古琴名曲《高山流水》的波形为基底,用 TouchDesigner 生成动态水墨画:低音如泰山巍峨,高音似江河奔涌,每个音符都化作水墨的浓淡皴擦。
《高山流水》
《志怪》
荷兰游学的经历,更让她以“局外人”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基因。面对西方对“东方元素”的固有想象,她更加警惕“自我东方化”,例如堆砌太极符号迎合展览审美对“东方神秘”的想象,而是从真实的文化体验中汲取灵感。比如她发现,香港日常中的语言杂糅(粤语、英语交织)、文化习惯(中西方“迷信”并存),本身就是鲜活的创作素材。这种对“文化本真”的追寻,让她的艺术DNA有了更清晰的轮廓:不是复刻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
Part 02
为社会开的“精神处方”
万希玄的创作始终直面现实,却又不止于“揭示问题”。她更像一位 “精神医师”,用艺术为社会病灶开出兼具痛感与疗愈力的“处方”。这些作品扎根于具体的社会语境,又通过符号与仪式,触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困境。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移山》
在《Hong Kong: Where is My Shelter?》系列中,她将焦点对准香港最尖锐的住房困境。《在寸金寸土的香港移山》是其中最具冲击力的行为艺术作品:在2米见方的逼仄空间里,她以“一粒沙子=一分钱”的换算方式,倒数47,509,323粒沙子。这一数字对应着3.04平方米空间按2022年香港平均房价计算的总价(475,093.23 港元)。
香港笼屋
沙子的细小易散,稍遇风吹便可能前功尽弃;数沙的动作机械而重复,恰似香港年轻人为买房耗尽一生却看不到尽头的无力。她用最朴素的行为,将“高房价”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体验:每一粒沙子的计数,都是对“安居梦”的叩问;沙子的易逝,恰是现实中“努力极易被消解”的隐喻。
《身在此山中》
另一件作品《身在此山中》更具象征意味。她以太湖石、沙子与扫地机器人构建装置:奇石象征香港的“土地”,不断挪动、掉落沙子;扫地机器人则像“发展机器”,持续吸收沙子。这一设计既呼应了香港“填海造地”的现实,也暗喻着自然与人工的博弈。人类试图通过技术“创造土地”,却可能陷入另一种失衡。她未给出标准答案,却通过装置的动态平衡,让观众直观感受土地稀缺背后的复杂逻辑。
“电子萨满”展览现场,莫须有工厂,北京
如果说“香港住房”系列关注的是人们的物理栖身之所,那么“电子萨满”则转向对精神栖居的探索。这一项目由万希玄与Kousei、Fragaria、高路彦共同发起,是一次横跨艺术、科技与仪式性实践的合作策展计划,尝试在当代技术异化加剧的背景下,重新寻找人与世界的感知连接。
在技术逐渐演变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三自然”之际,人们一方面深度依赖算法与数据系统,另一方面又对其带来的异化经验与情绪操控产生本能抵抗。“电子萨满”正是在这种张力中诞生的:不是复刻传统萨满的宗教形式,而是借助艺术想象,回应技术统治下的精神困境。
整个系列以三部曲形式展开:从高校中的学术沙龙,到哲学剧场式的表演,再到地下俱乐部莫须有工厂中的展览与电子音乐演出,逐步建构出一个游走于现实与感知边界之间的“精神通道”。在最后一场展演中,电子音乐的持续低频节拍如同萨满鼓声,成为引导观众进入“出神状态”的媒介,技术不再是控制的工具,而是被转化为唤起联觉与共感的仪式性工具。
“电子萨满” zine archive
项目的zine作品作为三部曲的归档,现藏于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AAA)。该zine借鉴贵州折叠纸刺绣的结构,需由读者亲手展开层层网格才能阅读内容。这个设计并非单纯的形式游戏,而是一种观念表达:精神连接无法被动接收,它必须通过主动阅读、触碰与感知的行动生成。如她所言:“电子萨满不是复刻过去的神秘经验,而是试图在算法与控制之中,为人留下一道意识的出口。”
胧”展览现场,宀,香港
胧”则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光、声音与感知之间更为细腻的互动”。展览以 胧”这一充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视觉概念为出发点,围绕“失真”与“观看的边界”展开,尝试在俱乐部空间中重构沉浸式观看体验。
作为联合策展人,万希玄全程参与了项目的构思、技术实现及空间转化。展览中一个关键的设计,是让观众需佩戴偏振眼镜才能看到展厅中屏幕所呈现的图像。在没有眼镜的情况下,图像近乎空白,观众需要根据引导重新进入观看。这一设计基于对老旧电视偏振膜技术的拆解与重构,将偏振光源与偏振方向调控组件分离,制造出一种独特的观看机制。
她解释:“我们希望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偏振眼镜其实是一种介入手段,也是一种提醒: 很多时候,经验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需要被调动、被唤起的。艺术如果能在这之中起到一点作用,那就是它的价值。”
这一设计使“观看”不再是直观和即时的动作,而是一种对感官边界的主动触碰,也暗示着现实中的许多经验和感知,其实都存在某种“遮蔽“状态,等待被重新发现。
她与Kousei亦共同参与展出了一件作品《几何练习 I》,装置利用光在空气中的折射原理与人眼视觉停留效应,通过对光线路径与角度的控制,在空间中生成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像。
《一根线牵动二十四条肋骨》
关于“苏绣绣娘”的跨媒介作品项目则将目光投向传统工艺中的女性命运。她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采访了五十多位绣娘,记录她们的人生故事。在《一根线牵动二十四条肋骨》的作品中,她与绣娘汤晓红合作共创,以汤晓红的脊椎侧弯X光片为底,将绣娘们的行话绣在“肋骨”上 —— 丝线纤细却坚韧,既象征绣娘们刺绣技艺的精密,也暗喻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生命力。而《我是一名绣娘》则用四个灯箱串联不同年代绣娘的手影与声音:灯箱表面用丝线勾勒出她们的手部轮廓,内部播放着她们采访的录音(每人一句话拼接成她们的“个人的叙事”)。她并未刻意放大“苦难”,而是通过“丝线连接灯箱”的意象,让不同时代女性的经历形成对话。传统工艺不仅是技艺,更是女性传递生命经验的载体。
《我是一名绣娘》
这些作品背后,或许能看到一种反复出现的创作路径:从具体、日常的材料出发(如沙子、绣线、扫地机器人),建立起与现实经验之间的感知联系;再通过象征性结构或仪式化的行为(如数沙、偏振镜观看、声音仪式),逐步引导观众进入一种更沉静的观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共情”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成为迈向自我理解与思考的一种方式。
Part 03
实践的另一种可能
万希玄对未来的规划,始终带着寻找更多可能性的态度。无论是替代空间的探索、音乐厂牌的实践,还是对AI伦理的思考,都指向一个核心:让艺术回归“人的连接”,而非资本或技术的附庸。
胧”展览现场,宀,香港
她正积极在替代空间作出活动和展览的尝试。这类空间源于20世纪60年代纽约Soho区,以“突破传统艺术机构限制”为目标,由艺术家自发运营,批判商业化逻辑。在她看来,替代空间的价值不只是“对抗主流商业化”,也是在提供“可能性”:在俱乐部、书店或废弃厂房里,艺术可以不被“白盒子”艺术观展的思考模式束缚,而是与空间本身的属性和功能自然融合。
胧”展览现场,宀,香港
她以荷兰海牙的West Den Haag为例:这个由美国领事馆改造的替代空间,专门展出与美国艺术家、美国社会问题相关的作品,空间本身的历史赋予作品额外的语境。在替代空间里,当普通人走进来不一定是为戴着“观赏艺术“的某种严肃的态度和思维模式,艺术在这里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胧”展览现场,宀,香港
音乐厂牌 NU-S3RVO 是她实践“跨界连接”的另一重要场域。2024年1月,厂牌发行黑胶合辑,聚集7位中国电子音乐人(包括她自己),专辑封面则由艺术家刘钰飞绘制。音乐合辑聚焦“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重述”。
面对技术带来的新命题,她保持“批判性参与”。在作品《潮汐》中,她关注“女性化 AI 被骚扰”的现象。数据显示,具有女性特征的 AI 更易遭受语言暴力。她没有简单谴责,而是追问:“当我们给 AI 赋予性别时,是否在复制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对于年轻创作者,她的建议朴素却有力:“从自己‘沉迷的事物’出发”开始创作,不必一开始就梦想做出‘大作品’,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熟悉的事物里找到新的观察角度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万希玄认为:知识和热爱本身就是灵感的起点。
万希玄拒绝单一身份标签,她将多元实践视为“对不同可能性的积累”,而限制往往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对她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激发思考与经验重构。通过邀请观众突破认知惯性与系统框限,她试图以“连接”为方法:连接感官,连接领域,连接人群,以艺术的批判性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如有版权问题,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总监 | Amber
编辑 | Deja vu
设计 | 敏敏
协调 | 顺利
发布于:上海市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网-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