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城教育高地,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是个有些独特的存在。
它很有名,是西城六所市重点高中之一。
但它又相当低调,甚至带着一丝神秘。
2019年迁址到老宣武腹地后,它使西城市重点的布局更加合理,也让更多住在南片的孩子受益。
这所沉稳务实的百年老校,今年高考不声不响地印证了扎实的教育“加工力”:
当北京一本线和本科线双双降了4分,161中的总平均分与去年持平,稳稳保持在597.2分(其中实验班平均分在615分以上),几乎全员站在一本线上,近一半学生突破600分,19人次选考科目赋分满分。
不仅如此,161中一直保持着“高进优出”的育人突破。2024届高中入学成绩只有1人是西城区900多名,但高考直接43人进入前1000。北京考试院一般8月底才会把当年的高考数据给到各区,但根据今年高考分数的各项参数,我们绝对可以相信,今年161中一定会有更多学生冲进西城区前1000!
走进校园,“诚真”校训石无声矗立。这两个字,既是161中人的精神底色,也是他们敢于“憋大招”的深厚底气。
校长吴伟东那句“没有成绩就没有今天,只有成绩就没有明天”,道尽了一个扎根西城34年教育“老兵”的坚守:不回避分数,更不止于分数。
面对中考锁区、学校迁址等因素带来的现实挑战,161中从不怨天尤人,而是悄悄攥紧了拳头。
2022年,学校启动了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这是百年名校面向未来的关键一步,给西城的优秀初中生开拓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接下来的“爆发”埋下伏笔。
明年,首届参与“1+3”培养试验的孩子将要走上高考战场,不少家长都在围观等待着利剑出鞘。
这所低调的宝藏学校,近两年闷声干了哪些大事?贯通培养试验有何独到之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藏着什么大招?京教君为您独家揭秘——
从“滋培”到“陶融”再到“棫朴”
161中八成入围英才计划学生来自这里
漫步161中校园,一楼一宇都浸透着教育深意,承载着对成长的期许。
“滋培楼”名字取自校歌歌词“增长滋培灌溉遂”,寓意老师细心呵护,滋养灌溉;“陶融楼”取自“五金同化共陶融”,意为在学校的大熔炉里,熔炼陶冶全面发展;“棫朴楼”源自“棫朴菁莪”,寓意贤才辈出、教化成材。
这份对身心发展的尊重与用心,正是161中“大招”的底蕴所在——真正的教育,本就是连续培育、静待花开的过程。
初高中贯通培养项目班(以下简称“项目班”)的精髓,也尽在“贯通”二字之中——
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整合初高中学段,增强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灵活性,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三大部分:
◎国家基础类课程:着力提升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科技特色类课程:着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社会参与类课程:着力引领自主发展与社会实践
从“滋培”筑基到“棫朴”成材,每个学生都被精准托举。
初三一年的课程设计更是充满巧思。
适度增加语数英物化学科课时,创新设计初高中衔接课程。
不做指向“中考”应试的反复训练,不把高中课程整体前移至初三学段,而是大胆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
对联系密切的内容做“贯通”,对中考要求不高但高中重要的内容做“拓展”,将高中核心思维与方法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体音美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学习成果在初三第二学期末做区域活动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班每学期安排社会实践类课程,每天都安排2课时自主发展类课程,让自主发展、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充分发展。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北京共385人入选,161中占20人,其中80%来自项目班。
在过去一年,这些学生在大学导师引领下深度参与科研实践,完成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论文,并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崭露头角。
贠贝宁同学跟着北大导师练就了“解决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 的本事;邱宥斌同学在北航导师指导下,为月宫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简易装置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还有张宵赫、郑善睿、胡馨然,三位同学泡在高校实验室,分别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
161中贯通培养试验,成功构建了初高中学段纵向贯通、学科之间横向贯通、大中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而学生的自我突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三级科技教育实践平台发力
北京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人数位列全市第四
“站出来,让祖国挑选!”
这不仅是161中的一句响亮口号,也正在被学生们一次次兑现。
今年6月,北京科学中心的公示名单上,161中孙劭礡的名字格外亮眼。他将和其他4人组建北京队,出征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从小就是科学迷的他,进入161中后,学校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让他如鱼得水。老师慧眼识珠,推荐他进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让高校导师“大手拉小手” 带他做科研,最终拿到代表北京队参加国赛的通行证。
“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让我从迷茫变得坚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正忙着备赛的孙劭礡说道。
这个暑假,一群和孙劭礡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也在忙碌。
王耔樾带着《爬杆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闯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终评环节,在雄安新区见识到“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
陈则成去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做课题,听科学家讲述“荒漠变绿洲”的故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刻进心里。
贠贝宁参加了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分营活动。从大师讲座到实验室实践,开拓了视野,也铸就了“敢想敢为敢坚持”的铠甲。
支撑这些探索的,是161中精心搭建的社团实践、主题实践、科研实践三级平台,像阶梯一样助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毕可雷老师开发的冬小麦种植课程,正是这种支撑的生动体现。
该课程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韧性。老师精心设计的这类科技校本课程,不仅培养了科学素养,也锤炼了系统性思维。
“冬小麦的种植与探究经历,不正是‘第二次呼吸’的最好例证么!” 当202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出来时,毕老师笑着说。
这样的教育实践,也与校园地标“知行亭”“学思亭”的名字遥相呼应——抽象知识在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近两年,161中入选北京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的人数位列全市第四,更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便被导师“预定”,提前投身课题研究。
说到底,科学教育的“加法”效应,不仅让这所百年名校生机勃勃,更赋予每个热爱科学的孩子足够的底气——敢于“站出来”,更能“站得稳”。
“北京第一‘好’中学”!
用科技教育续写更大的“好”字
有意思的是,161中的前身是“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由于“女+子=好”,当年师生干脆笑称它作“北京第一‘好’中学”。
百年流转,如今的161中,正用实力续写这个大写的“好”字!
这份“好”,是科技基因的厚积薄发!
从全国最早的宇航类学生课外小组,到80年代与生物小组联合进行卫星搭载种子试验;从成为第一批北京市金鹏科技团生命科学分团,到西城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
打造科技教育的“金字招牌”,161中从来不是一时兴起。
学校斥资建成生命科学实验室,配备支持多层次研究的实验平台,还专门开设了以生命科学为主的科技教育楼层,科技社团覆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天文等十多个领域。
161中坚持“科学普及与特长发展并重”,引进多位理工科博士开发课程。正如副校长王运淼说的:“既要让每个孩子都触摸科学、锤炼科学思维,也要为拔尖创新人才铺设成长阶梯。”
这份“好”,是课程设计的独具匠心。
以深厚积淀的生命科学为引擎,抓住其作为交叉学科的优势,161中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课程群。
以生命科学特色课程为例。
葡萄放久了为啥有酒味?酵母菌起到怎样的作用?
课程设计从日常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猜想、探究,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学、数学的知识串起来解决问题。
而创造力,就在打破学科壁垒的实干中自然生长!
整体上看,161中构建起多模块、多学科交叉的科技特色课程群,生命科学、地球环境、信息科技三大方向并驾齐驱,培养实践创新素养。
这份“好”,更深植于五育并举的校园里。
连接教学区与运动场的“均平路”,名字源自校歌“均平锻炼文武合”,就是希望学生文武合一、全面发展。
所谓的“好”教育,从来不是死磕分数,而是点燃热爱,让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中长出翱翔的翅膀。
而这,才是161中低调作风之下,最硬核的“大招”!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京城教育圈”进行编辑和补充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网-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