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一到,南昌的名字总会反复出现在各种话题里。就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子,仿佛还能听到那一声枪响。这个情景在每个人脑海里都很熟悉,可真正接着往下想,会发现南昌的那一枪,更像个序章。真正决定后来这支队伍怎么走下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总觉得所有的“纪念”“神圣”,只有在那个漫长的阵痛和混乱里,才看得明白。
南昌起义那天,南昌城内两万多号人,从各个地方聚起来,有贺龙部下,有叶挺团的,也有刚刚脱离国民党的,甚至还有不少根本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来的兵。当时领头的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一个个都罩得住阵,一时间整个南昌城沸腾。可说实在的,起义成功后,大家像过了年,一阵热乎之后,现实问题接踵而来,队伍怎么安顿、纪律怎么立、路线怎么走,没人能拍着胸脯说全都懂。
走上撤退的路,队伍很快就散架。有的没军事训练,路都走不齐;有的自己有算盘,给了钱就跑;还有一批人,习惯了原来“部队就是抢粮吃饭、保命攒功”,突然要求“讲党性、讲纪律”,一头雾水。有人形容,起义部队好比“一盘炒菜,多味,没勺”。最直接的,是纪律形同虚设。路上抢东西、闹私分,搞得老百姓避而远之,甚至队伍每晚都要点人数,一宿掉个几十个。等到了三河坝,两万人的队伍硬生生走成了光杆司令。
周总理自己也说过,起义打响以后,大家想的是怎么造反,怎么把枪保住,真的回头问“建的什么军,为谁打仗”,答案模糊得很。有的基层连长谈天就说,搞革命就得靠枪管子,可你说“枪管子为啥要听党的”?心里也一团麻。党内的“张国焘团队”适合组织工人,指挥大兵团就更难。走马灯似的换地方、换领导,没人有绝对话语权。
看起来人多势众,其实一阵风打过就快散了。一条船漂在江面,没有舵,遇上浪,谁都不敢保证能漂多久。
历史进展到这里,很容易让人觉得会泯然众人、回归散兵,可偏偏在某个时间点,画风转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一路南撤,也是伤亡惨重,但变数却诞生了。这帮人进了江西永新三湾,抓住空档停了下来。
天蒙蒙亮,部队站成一片,毛主席亲自出现在打谷场边。说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把家想回的路费补齐自行离队。一句看似没威望、甚至像是在“赶人”的话,只留给那些铁了心死跟党的留下,剩下的全都放走。到底谁才是真想革命,这一下全看出来了。大浪淘沙之后,才有了再组队的余地。
紧接着三招:把党支部直接建在连上,普通战士一天到晚接触到党组织,天天受教育、受组织氛围影响,不再被动挨训;官兵一个锅里搅饭,不分高低,相互叫同志,没了传统部队里的那股“谁官大谁横”的老臭毛病,连个排长多夹了菜都要被叫回来;再有,各连直接搞士兵委员会,出问题自家士兵说事,谁也护不住短,连最普通打杂的都知道犯错的报谁扣谁,公平就是靠着制度一步步树起来的。
这种貌似“小打小闹”的做法,故事多起来就有样本。红军有人拿了老百姓只葡萄要赔款,对比南昌起义时拉队突然截粮,老百姓信哪个?答案写在脸上,没什么说不明白的。官兵吃住一起,走路掉队,惩治不会偏袒。权力装进箱子,心齐才走得远。
再回头看南昌,起义部队,最怕问“要建个什么样的军”。贺龙善打仗、叶挺能带兵,可都没提出个“关系人心”的招法,大溃退之后,问题被无限放大。
三湾改编以后,队伍像脱胎换骨。不只是赢得了百姓的心,更是在极度困苦下,组织不会碎,大风一来牢牢地抓在一起。井冈山老百姓最初一听红军跟旧军阀一样,夜路绕圈走。红军有纪律、帮老乡干活、秋收帮插秧,别人眼睛里第一次出现了别样的军队样子。根本分野就在这里。
再进一步,毛主席把军队和人民牢牢绑一起,说穿了就一句话:军队替谁出头,百姓捧谁锅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敢不守,自己人都不容忍。
剖析两条路,南昌起义,打的是头一枪,领导人的影响力大,但方法旧;三湾缔造,毛主席搞的制度,从士兵一口饭一双鞋都有人管,未来“谁是自家兄弟”有了明确的指向。一支队伍,组织太松,一打分家,制度大过天,风过不动。
有人觉得,既然南昌发射了信号,机关党、总指挥部都全了,怎么革命的答卷还是要数井冈山那一套?这其中,路径最重要。临时抱佛脚的队伍,哪经得起推敲;从根上立起来的制度,打不垮、搅不散。
周恩来回忆说得明:第一枪响了,最后走向胜利的,是毛主席带头干出的这套新行当,把“为谁打仗”“听谁指挥”说白了、做到底。
今天再看,整个中国军队,行军在外、抢险在前,所有根子全能顺藤摸瓜,翻出来一个基因,那就是“党领导枪”,而不是“枪领导人”、不是“枪护人头”,百年都没变。再忆南昌、再叙井冈山,怀念的人不少,媒体年年讲,但最不该忘记的,是一支队伍活下来靠什么,不是枪锋亮,是方向对路。
八一建军节,也不仅仅是回望壮阔的历史,更像是站在今天高度上的一声提示:“别太高估一身枪杆,别小看一颗初心”。洪灾有军队,疫情见军魂,边关有红旗。无论装备多飚,制度、纪律、信仰,还是这支军队打破一切风浪的底牌。
南昌起义的意义当然要记,却更得明白,这杆枪成了谁的枪,靠的不是一夜间的呐喊,而是一套谁都走不歪的规则。从野草生长到森林成荫,只能用一个答案总结:路,毛主席开出来了,“为谁打仗”,他定下了。
一切从那边三湾小村庄走出来,不怕起点低,就怕没魂儿。这就是军队历史里最重的一笔。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网-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