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师心铭》中
有关于“习染”和“问学”的精句
它指出了修行人的两大障碍
因习染而心随境转
因学问不够而贡高我慢
今天随智海大和尚的精彩开示
触及这直指病根的警策之语
习染浓厚,故为物累。
问学不广,故多自是。
西方有位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他把非常高深的哲学智慧还原成一句话——一切的哲学思想,无非不过是语言的游戏。当你不断地制造概念,定义世界,哲学就这样出来了,文化就这样出来了。
我出家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苦人。我觉得被父母害了,被世界害了。恨不得以头抢地,从泰山顶上跳下去,一了百了,彻底解脱。最后发现,我所界定的天下第一苦人,根本就是自我定义的世界。
你定义了这个世界,定义了自己的世界,也定义了别人的世界。你讨厌女人,是不是女人真的值得被讨厌呢?不是。是因为你定义了她,你才会讨厌她。同样,你讨厌其他人,也是因为你的定义。
你的欢喜、憎恶,包括一切心态、感受、善恶,都是你定义出来的。所以说,你强大的自我在玩概念游戏的过程当中,去定义别人,定义自己,定义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心,广大而无所不在。但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心的广大,所以产生了狭隘的自我,定义的自我。由于这些自我覆盖了真相,从而产生了障碍,把我们真正能觉知的心性隐蔽了。
你见到什么就定义什么:一睁眼,看到妈妈,看到爸爸,看到面包被端上桌,又看到了包子。你的每一天就是在这样根尘互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去定义。当你定义了它们以后,你的感受就来了。所以说,你的感受跟别人不相干,跟世界不相干,只跟你的定义相干。
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定义别人?又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自己?这就是底层逻辑,叫算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你定义世界的内在逻辑就是你的算法。这种算法在佛教里面叫什么?叫习气、染污。当你把别人算了,把别人定义了,但它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定义,错误的定义,是不是一种染污?
我们每一次定义的时候,都用错误的定义染污自己。算法错了,就是染污。你习惯性地去染污世界,就像细菌一样,见一个传染一个。我们今天就是这样见一个,定义一个。这种习惯越来越固定,越来越浓厚,但是你习焉不察。
今天的网络上全部都是这种习染的传播。我们每天还乐此不疲,看这个社交平台,玩那个社交媒体,笑得嘻嘻哈哈。我们对别人的习惯、染污不断点赞,不知不觉你就被社会染污了,就被别人定义了,就沿着别人定义的那条路走了。
哪吒是不是被别人定义的?大家认为他就是魔。他先前还不认:“我不是魔丸!”最后就破罐子破摔了,“你们说我是魔丸,我就魔给你们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哪吒”,每个人都被别人定义。当你被别人定义了以后,你就破罐子破摔。
“习染浓厚,故为物累”。你被别人定义,被世界定义,于是沦陷在物欲的世界里。你为什么离不开美女?为什么离不开帅哥?帅哥和美女为什么对你那么有吸引力?这就是被物欲拘束了。
“物累”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你定义男人、女人,赋予男人、女人以价值而来。你赋予他价值,这个价值观又把你约束,反过来让你去追求男欢女爱,让你被男女情欲所累。
红尘五欲是不是这样?也是这样的。你不断地定义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东西好看。不断强化这种定义,每天把自己忽悠真了。一看到自己喜欢吃的美味,口水流了三尺长。你禁止得住诱惑吗?禁不住。
所以说,你赋予世界以价值,最后这个价值又俘获了你。你还认为自己是被动的受害者吗?其实你不是被动的受害者,整个世界都是受你害的。你既害了世界又害了自己。
所以说,我们“为物所累”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面,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定义了这个世界,习惯性地染污,攀缘,着相。但是相由心生。每一种相好看不好看,不是你赋予它的吗?所以说,我们“为物所累”,其实就是不觉其心而产生的一种破坏。
这种习气、染污、概念、判断形成一种习惯。就像有一根结实的绳索把我们捆了起来。你定义了一个世界。然后你又投身到你定义的这个世界里去做一个奴隶!你把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放掉了。所以要觉悟!
“问学不广,故多自是”。当我们学问不深,不广,不透,甚至不正确,也就是学问不到家的时候,我们就会在那一点点的成绩里自以为是。所以自以为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学问没有做好。
就像我当初出家的时候,师父说:“你看你刚出家的时候,讲的佛法都是斩钉截铁的。就是这样!一定是这样!”学佛十年、二十年后,我不再这样说了,“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很多人说:“你怎么学倒退了!当初你那么肯定,怎么现在这么不肯定?”我就只有惭愧地说:“当初我看的书少,就认为那本书上说的是真理。”
后来看佛经,固然有一个《阿弥陀经》,讲一切都“有”,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无比。但佛又说了《金刚经》,讲一切都“空”。你说到底是“空”,还是“有”?
实际上“有”也对,“空”也对。但我们却认为如果“有”,那么“空”就不对;如果“空”,那么“有”就不对。所以,我们总在二元对待过程当中学佛,就自认为佛法是矛盾的。
曾经有个人跟我说:“佛法都是矛盾的,鬼扯!”我就看着他,说:“为什么学了几年佛,反而不信佛法了?”他在理论学习阶段看了很多书,但没有去体验,看似对立的矛盾制造了他的烦恼。他没有去看“有”与“空”之间的相通。
最近有人问我:“师父,什么叫‘空’?”
我回答说:“‘空’在‘有’中。”
他进一步问:“什么叫‘有’?”
我说:“‘有’在空中。”
他说:“你玩儿我呢?我问你‘空’,你拿‘有’来对;我问你‘有’,你拿‘空’来对!”
我说:“我不是玩你,这是有根据的。你去看《六祖坛经》。六祖教人认识事物就是这样的。你要认识‘空’,就要在万事万物的‘有’当中认识。‘有’与‘空’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空’是说明‘有’的内在真实状况。”
所以,“空”是不是独立于“有”之外?不是。如果你只见了事,没有见理,就不知道一切“有”都是“空”。
今天讲网络思维、整体意识。你有没有整体意识,整体思维?没有整体意识,你就容易把自己跟别人对立起来。去跟爸爸、妈妈对立起来,跟爱人、子女对立起来,甚至跟所有人对立起来。
这个对立思维就叫二元对待。二元对待是一种分裂的思维。就像《金刚经》上所说,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我相的对待,就有众生相;有众生相,就有时空相。
当你制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你必然要制造一个虚假的人相。人相、我相在虚妄中就会形成众生相。众生的互动结构形成了以后,又会产生历史时空相。事相就出来了。事相不空,烦恼就来了。
所以说,从事的角度讲,一切都是事;从理的角度讲,一切都是理。把事和理分开以后,事是假事,理是假理,所以必须合在一起。在事上见理,在理上见事,事理合一!要把这种二元对待的结构打破。
当你学问广博了以后,能够有整体意识,能够把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所有数据都结合起来,你就不再偏颇地认为东方的才是真理,西方的就不是真理;或者说你偏颇地认为西方的月亮才是圆的,而东方的月亮是扁的。
有个词叫“边界”。既然你不全,就会只认一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就只说一边。学工科的说工科好,学理科的说理科好。你只说一边的时候,都是见解不全,学问不广,所以自以为是。
所以说,要多换位思考。当有了网络性思考,有了整体意识,有了大数据的观念,你会发现,不论站在哪一边,都是自以为是;站在哪一边,都是自己的小我。
怎么样让自己的心胸广大一点,虚怀若谷呢?那就要放弃边界,要有大数据的意识、网络的意识、整体的意识,要有一合相的认识。
编辑|巍然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网-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